國家統(tǒng)計局8月9日發(fā)布報告,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8%,漲幅比上月回落了0.4個百分點。這不僅創(chuàng)下兩年半來新低,更在近兩年半以來首次跌破2%。對此,多數(shù)研究者連聲叫好,理由是這將為出臺寬松的貨幣政策留出更多空間,有助于宏觀經濟擺脫低迷狀態(tài)。
如果僅僅將物價漲幅回落看成刺激經濟的機遇,難免陷入機會主義思維不能自拔,很可能忘記經濟政策的目標不僅是高增長率水平。我們應借機提出三個問題:一是這樣低的物價漲幅指標是正常的嗎?二是物價漲幅偏低的狀態(tài)是可持續(xù)的嗎?三是物價低則貨幣放水、物價漲則貨幣收縮的做法是正確的嗎?
首先,今年以來的物價漲幅反復走低可能并非常態(tài),而是經濟增速回落過程中,受到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偶然結果。歐債危機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回落,紓緩了資源型產品導致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國內產能過剩、地產調控和自然條件較好的三重因素交織,又使產成品價格、房租與蔬菜、肉食品價格等影響消費物價的高權重指標漲幅有限,這導致了消費物價漲幅反復走低。但也要看到,一方面,受歐美經濟不景氣持續(xù)的作用,有關國家釋放流動性,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概率正在增加,這將對國際間大宗商品價格產生明顯作用,可能引發(fā)新一輪升勢。在美國和南美等糧食主產區(qū)氣候條件異于常年的情況下,糧食和油料作物減產,將可能進一步助推有關商品的漲勢。
另一方面,我國近年來國內的生產成本、人工成本、土地和房產租金、稅費構成的交易成本等攀升勢頭非常明顯,這會對消費物價漲幅產生持續(xù)的成本推動效應。同時,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推進加速,也起到“墊高”成本的作用??梢?,盡管7月物價漲幅回落至2%符合一致預期,但或許并非常態(tài)。三季度內,隨著內外部因素變化,消費物價漲幅將完成“觸底”。今年的全年物價漲幅回升到3%附近乃至以上,將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盡管今年三季度內可能形成物價漲幅的底部區(qū)域,但只要政策應對得當,通脹卷土重來的可能性也非常有限。一是我國所面臨的國內外市場環(huán)境已發(fā)生根本改變,從工業(yè)產能到農產品生產能力,都已告別短缺時代,多數(shù)市場都將成為“買方市場”。二是經濟開放度增加能幫助平抑國內需求波動引發(fā)的物價波動,這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給我國的重要利益,堪稱“對外開放紅利”。三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練,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物價調控的能力已有了很明顯的提升,政策工具逐步增多,這都將有助于我國在較長時期內避免陷于惡性通脹的困擾。
第三,在未來不易出現(xiàn)嚴重通脹,但今后的物價漲幅也會較當前低水準有一定提升空間的背景下,要特別注意我國物價問題的復雜性。我國物價問題每每因流動性問題變得嚴重的根源在于,實體經濟吸收貨幣能力差,導致每一次貨幣“開閘放水”都直沖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乃至農產品市場,并直接導致物價高企。久而久之,公眾才將物價問題看作單純的貨幣問題,政府也每每采取類似“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做法,通過調控貨幣來調控物價。但對于我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大國而言,穩(wěn)定物價,解決長期增長中面對的物價問題,不能急于求成,要兼顧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就是說,要在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前提下調控物價,發(fā)揮好預調和微調的政策作用,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從現(xiàn)狀看,在7月份物價漲幅同比上漲1.8%的同時,住房租金上漲明顯,漲幅達3.1%。這意味著,在準備實施降低準備金或降低利率等貨幣寬松政策之前,要特別注意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延續(xù)性,否則,光顧著利用物價漲幅較低的“窗口期”,擰開貨幣龍頭去開閘放水,卻不能成功將新增發(fā)貨幣引入實體經濟轉化為實業(yè)投資,很可能就會助推新一輪房地產價格上漲,并使居住價格成為下輪物價上漲的主要推動因素。
總之,物價漲幅“破2”或許是我們改變以往做法的一個機遇,審時度勢出臺系統(tǒng)性調控政策,將物價放到宏觀經濟“大棋局”中考量,或許才是正確的做法。(作者系經濟學博士)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