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出“三公消費禁喝茅臺”提案,惹惱了茅臺酒廠。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茅臺股份公司總經(jīng)理反問:“三公消費禁止喝茅臺?那么我請問你,三公消費應該喝什么酒?”該總經(jīng)理繼續(xù)說:“我們(貴州)省委書記也說過了,如果三公消費不喝茅臺,那么你去喝拉菲嗎?”多么理直氣壯。官員們吃公務飯是必須喝酒的。這位總經(jīng)理和省委書記說出了這個時代的慣例:無酒不成席。這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官場慣例?大約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進入新世紀以來,愈演愈烈。
說起來,倒也不是新鮮事。早就三千年前,中國就出現(xiàn)過一次讓人吃驚的景象,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用“以酒為池,縣肉為林”描述商紂王的“長夜之飲”。司馬遷所描述的諸多現(xiàn)象,如今也并不罕見,其內(nèi)在的邏輯,一言以蔽之,這個時代的基本精神是物質主義。人們相信,人的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作為物質之肉體,精神是虛無飄渺的。因此,人生的唯一價值就是滿足肉體感官之欲望,能滿足這欲望的只有外在的物質。
這物質首先是聲、色,它們直接對應于人的最本能的感官,其所帶來的感官滿足是最強烈的。所以,眾多被揭露出來的貪官,幾乎無不沉溺于聲色。財則可以購買到這兩者,所以,敗壞的官員普遍愛財。這些敗壞者也十分虛榮,他們希望別人仰慕自己,所以,他們喜歡建造宏大的宅第,喜歡奇異的玩物。
而所有這些物質滿足過程都離不開酒的刺激。酒的基本功能是抑制精神的自主控制能力,而增加感官的敏感度,讓人投入于追求感官滿足的生命過程中。感官有這樣一種性質:效用遞減,敏感度會不斷減低。而共同的享樂則可以增加滿足程度。這就是太史公最后一段話的含義:酒將解除人本應有的羞恥感,而讓一群人共同投入純粹的感官滿足中。這樣的場景,在現(xiàn)代諸多酒場都可看到。
可以說,群體性縱酒,尤其是精英的群體性縱酒,是物質主義時代的典型標志,它折射出精英的貪婪、無恥與心態(tài)。精英的群體性縱酒一定伴隨著其私人生活之混亂,瘋狂聚斂財富,濫用權力和權威,傲慢而冷酷地對待普通民眾,以及最重要的,對共同體秩序之不負責任。
正因為見證了商末縱酒所導致的失序,周武王聲討商紂王的一大罪責就是“淫酗肆虐”,周公在他的弟弟康叔被封到殷人居住區(qū)時,專門制作策命《酒誥》、《毋逸》,歷數(shù)殷人縱酒所導致的嚴重倫理與政治后果,進而嚴禁周人在祭祀娛神之外飲酒。而在此相關論述中,周公再三提及“敬”。
縱酒是“逸”,也即放縱身體和心靈,“敬”則與“逸”截然相反,始終保持精神在一種嚴肅、緊張的狀態(tài),身體因此也獲得條理。周公要求周人當敬于神,敬于身,敬于事,敬于他人??梢哉f,一切美德都是以敬為基礎的。經(jīng)過周初圣王之教誨,“敬”成為周人精神之基底。這一點被儒家所承繼。經(jīng)由儒家的教化,也成為中國人精神之基底。比如,程朱教人修身的功夫,也就是“主敬”而已?!熬础闭侵袊拿鞅3诸B強生命力的精神根源。
因為敬,傳統(tǒng)社會精英群體,也即儒家士君子,對于酒始終保持戒心。歷史上,精英的群體性縱酒偶有出現(xiàn),比如魏晉之際的所謂竹林七賢,或者明末西門慶式人物。但放到歷史大視野中,這只是插曲而已,而這樣的時代,總是亂世或者制造亂世。
不幸的是,到20世紀中期,這一精神傳統(tǒng)中斷了,人們逐漸不知道“敬”為何物。物質主義成為時代之主流精神,盡管其間發(fā)生過巨大的變化。這個物質主義把人化約為純粹肉體的存在,于是,縱欲就成為上等生活的標志。酒就是這種物質主義生活的象征和催化劑,精英的群體性縱酒蔚然成為一種風氣。酒類廣告在各類媒體上占據(jù)顯著位置,官場、商場上已經(jīng)無酒不成席,普通民眾似乎也把縱酒當做生活的榮耀。
精英群體性縱酒之后果,已經(jīng)顯而易見了。有識之士已經(jīng)發(fā)出了結束這種荒誕現(xiàn)象的呼聲。建立約束性制度,比如從財政預算上控制公務消費開支,當然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不過,與此制度建設同等重要的,還有時代精神之省思與改造,尤其是精英群體心靈之改造。而這種改造,只能通過回歸的方式完成,那就是重溫經(jīng)典,重新找回塑造了中國人之特有精神氣質的“敬”。有了這樣的敬,精英的群體性縱酒之精神基礎將不復存在,而所有美德也將獲得一個穩(wěn)固的基礎。這一點是精英自救的唯一法門,也是中國社會完成秩序再造的關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