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河南濟源市一小學門口發(fā)生一起交通事故,女司機畢某撞到學生后,對其辱罵并毆打孩子母親,附近群眾因為畢的傲慢態(tài)度,將其車掀翻,并進行砸、燒。
原本是一起普通擦撞事件,竟然輕易轉化成群體暴力事件,實在令人深思。在網絡平臺上,河南濟源的事件沒有太多爭辯與分歧,各路觀點幾乎不約而同地匯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群情激奮懲惡揚善。很少有人注意到砸車、燒車的非正義和暴民動向。
類似情況,在今日中國可謂一再上演,對權益的維護,對正義的吁求,甚至一些宏大情感的表達,與群體暴力的界限模糊得幾乎就在轉念之間。以暴易暴從來就不是人類的方向,而是傷痛。讓人憂心的是,群體暴力在社會民間不乏認同,并且極易成為民間輿論狂歡。這種心態(tài)及其成因,是對中國建設法治社會的考驗,更是中國在文明道路上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女司機的無知、跋扈和違法事實,是明擺著的,幾度觸碰社會公義的言論,確實也不斷戳中圍觀者的敏感社會神經。但這不是大家一起動手,進行砸燒的理由。面對為惡不端,放棄自我主持正義的私力途徑,通過公力救濟的方式達成正義目的,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本共識?!白詳嘧圆谩逼茐恼x秩序,是違法的。這個道理現在并不新鮮,那些動手的圍觀者、網絡上的喝彩者并非不懂。疑問在于,人們?yōu)槭裁疵靼椎览韰s不講道理,知道正義程序和法律并仍然熱衷自斷自裁,甚至知識分子之間的論爭,也不免要擼起袖子來“約架”。
那些混雜在拳腳武力里的所謂正義之爭,不排除被借機泄憤、渾水摸魚者利用。更多的時候,原因要比這個復雜得多。暴力崇拜的成因,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
它首先指向一種愈來愈突出的社會心態(tài)——對社會公正的饑渴與對正義秩序維持者的不信任。很多人相信,需要退回到自己的陣地捍衛(wèi)正義。這既可能是邏輯周嚴的推理、制造輿論聲勢的討論,也可能是付諸行動的散步討說法,甚至“最高程度”的行使暴力。極為吊詭的是,很多置于正常正義程序前的這些捍衛(wèi),不過想要確保正義程序能夠有效運轉。濟源事件中,當地警方在公布畢某等人處置結果的同時,將畢某社會關系一一列明澄清的罕有做法,正是對這一社會心態(tài)的回應。
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民族文化心理上的暴力美學崇拜。矛盾之處在于,我們一方面為現實中的群體暴力、暴民心態(tài)苦惱不已,另一方面,我們的歷史教育中卻充滿對類似行為的贊美,那些歷史上給人類和國家?guī)頍o盡毀損和遺禍的暴民行為,卻因為意識形態(tài)需要而賦予反抗者的高大形象,在價值觀上獲得無上認同。現實的正義秩序和法律對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遠遠不及歷史經驗總結而成的價值觀,各國莫不如此。我們現在怎么協調現實和歷史對群體暴力的不同價值判斷?
人類進入現代文明社會以來,不少國家和學者都對本國歷史上的群體暴力和暴民行為進行過深刻反思,以期現實借鑒。無論出于多么崇高的目的,暴民和暴政一樣,都不可能帶來美好未來。無論是在廟堂之上,還是在江湖之中,都應當清醒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對現實中存在的這些跡象有積極的警惕和反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