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各個媒體競相熱議駐村書記吳樹蘭時,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她于2011年9月10日至12日的三篇日記。這是三篇最為普通的日記,記錄吳樹蘭的工作和感受,可正是因為沒有雕飾的普通才讀出了她最本真的一面——真實、愛、奉獻、擔當。
2011年9月10日:“由于兩個企業(yè)要開業(yè),真是忙得不可開交。今天有六個車在緊張地拉奶牛,建筑隊也在投入緊張建設之中。村子里的人沒有人辦過企業(yè),還沒有見過奶牛。我是學畜牧業(yè)的,這一下有了發(fā)揮自己專長的地方,一定不能錯過這個機會,要用盡全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把奶牛場的路子走好,給農民一個發(fā)展的希望。今天又是凌晨三點起來,幫奶農趕牛做飯。夜里11點多了又去看養(yǎng)鴨戶搞得怎么樣了,一直到一點多才休息,一天睡了兩個多小時。這個星期每天都是早上三四點起床,晚上下一點才休息,感到十分地累,十分地忙,也十分地幸福和充實?!?/p>
2011年9月12日:“今天中秋,女兒特地回鄭州團聚。這邊秋收,奶牛場又運行不幾天,拋下這么多事回去過節(jié),再好的大餐我也食之無味。女兒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我不敢接,接了該咋說?晚上,和奶戶們過中秋,30多個人坐溝里談天賞月,很溫暖,也都對未來充滿希望?!?/p>
2011年9月13日:“村子里一派繁忙景象。奶農開始打玉米桿,農民開始拉玉米桿。奶場開始喂牛,開機擠奶。雖然現(xiàn)在一天只有一噸奶,但也是一舉成功。今年打1000萬斤青貯,就可以增加收入6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352元。7戶奶農每戶每年增加收入5萬元,全村人均收入又增加205元。養(yǎng)鴨收入增加35萬元,每人又可以增收205元。算下來,今年一年人均能增收760多元呢?!?/p>
在這三篇普通的日記中,我們讀到了吳樹蘭對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愛,對工作的愛。愛不是一句簡單的表達,而是一種承擔和奉獻。下基層是一個良心活,三年時間即便一事無成,也不會有人追究,老百姓更不會去說三道四。但吳樹蘭沒有把“下基層”當做一項任務來完成,沒有把“下基層”當作是一場“作秀”,更沒有想到要秀出一些花樣,抓住媒體的眼球,引起領導的重視,而是實實在在地把“下基層”作為一份自己喜愛的事業(yè)來做。如果不熱愛這份事業(yè),她就不會早出晚歸,工作到夜里一兩點;如果不熱愛這份事業(yè),她就不會深入農戶幫奶農趕牛做飯;如果不熱愛這份事業(yè),她也不會不顧念奶農的心情,回家和家人團聚。也正是基于對“下基層”這份事業(yè)的愛,對家鄉(xiāng)父老的愛,才讓她有更多真實的體驗與感受。也正是因為有這么多真實的體驗和感受,才讓她成為數(shù)千個“下基層”大軍中出類拔萃的一個。 (宋建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