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蘭考縣民政局長等6人因袁厲害收養(yǎng)家庭火災事件被停職。河南蘭考縣宣傳部官員表示,“7個孩子的生命,6名干部的擔責,若能換來孤兒救助體系完善及社會進步,我感覺值了”(今日本報A22版)。
蘭考大火已經(jīng)過去數(shù)日,救濟機制在逐步完善,相關官員也被問責,但是這些事后補救措施做得再到位,7個孩子的生命也無法挽回,這是無法消解的殘忍事實。對社會而言,大火燒出了孤兒救濟機制之弊,但對于7名孤兒而言,大火意味著截斷了生的希望,因而,蘭考大火首先是個生命概念,其次才是制度或體系概念,社會積極反思救濟體系的病灶,也是為了避免類似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生的權利面前,有什么資格說7名孤兒的生命換來了救助體系完善是值得的?
不容否認,社會進步有時確實是以生命為代價推動的?,F(xiàn)實生活中,“制度失靈——事故發(fā)生——深刻反思——制度完善”這樣的邏輯線條,幾乎散播在社會機制的方方面面。孫志剛之死,換來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廢除;佛山小悅悅事件,推動了社會的集體反思與檢視;動車追尾事故,讓我們沉下心來思考發(fā)展速度;類似的,還有一次次的礦難、大火、校車事故,甚至一些極端性事件。在這種模式中,社會形成了靈敏的調試機制,能夠迅速對問題形成反饋,并推動制度的完善,社會進步客觀上確實得益于此。
在這種調試機制中,我們需要向生命致敬。社會不可能一勞永逸呈現(xiàn)出完美狀態(tài),制度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不斷試錯,有試錯,自然可能有生命的代價,但是,當一部分人以生命代價推動了社會進步時,我們首先應自省,這部分代價是不是真的無法避免?社會有沒有可能提前預判到風險的發(fā)生?當風險發(fā)生,前置責任永遠無法回避,如果我們無法在預判和防范上問心無愧,將生命與制度完善視作一筆值得的交易,這樣的邏輯注定太過冷血。
當下的問題,正在于逐漸習慣了這種后知后覺式的社會演進機制。已發(fā)生的公共事件中,通常印證著這樣的邏輯,不出問題就無視問題,出了問題就重新重視,等到警覺性疲軟,制度的問題又被擱置起來,問題再次觸發(fā),一切回到原點重新來過。制度的修修補補,總在事故發(fā)生之后,領導高度重視,總是出現(xiàn)在事故的新聞表述里,社會為此支付的代價還少?誰又能說社會進步的增量能將這種代價折抵回來?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7名孤兒的生命換來救助體系完善值得與否被拋出來時,本就是一個冷血的命題。
生命是個體的最高主權,只要社會有清晰的風險防范和責任機制,社會進步不必非得凌駕于生命之上,使生的權利帶來社會進步的增量這一事實成立。畢竟,沒有誰有義務為制度之弊埋單,也沒有誰愿意做那群被不幸選中的人,當火災發(fā)生時,逃的渴望,生的訴求,已經(jīng)徹底否定了這筆制度之弊強制植入的交易。“值得”一說,注定是外部的冷血立場,對7名孤兒而言,談不上愿意,又何所謂值得?
不管此次大火之后,孤兒救助體系就此得到了多大程度完善,社會獲得了多大的進步空間,請記住,制度的調整,不是在完成一筆以生命權利對換社會進步的交易,而是在償還制度之弊欠下的罪與罰,這是一場以社會深刻反思改進為終點的贖罪,在這場贖罪中沒有值得不值得可言!(湖北 熊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