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0 08:23:00 來源:京華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據新華社電近日來,關于長沙中院對死刑犯曾成杰執(zhí)行死刑未通知家屬一事,持續(xù)引發(fā)社會熱議。18日,相關法律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相關司法解釋,但應進一步從立法上明確會見家屬是死刑犯的權利,并從法律上保障這項權利得到實現(xiàn)。
司法解釋規(guī)定“刑前有權見家屬”
2012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該司法解釋規(guī)定:“第一審人民法院在執(zhí)行死刑前,應當告知罪犯有權會見其近親屬。罪犯申請會見并提供具體聯(lián)系方式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近親屬。罪犯近親屬申請會見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并及時安排會見?!?/p>
早在這部司法解釋發(fā)布之前,包括學者、律師在內的多個行業(yè)人士均呼吁立法機關應從法律上明確會見家屬是死刑犯的一項權利。而早在2003年,北京市高級法院就出臺了《關于死刑犯與近親屬會見的實施意見(暫行)》。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刑事部主任易勝華律師告訴記者,關于執(zhí)行死刑前會見家屬的問題,新刑訴法并沒有相關的規(guī)定,但后來最高法院的這個司法解釋明確了這個內容,“我感覺這是一大進步”。他表示,除了滿足死刑犯和家屬這種人性、親情的需要,死刑犯的后事、可能存在的民事糾紛也都需要通過會見家屬來落實,這種會見是非常有必要的。
落實“會見權”仍需通過立法保障
根據易勝華了解,在相關的司法解釋出臺前,有的地方死刑執(zhí)行前不通知家屬,對死刑犯本人也是執(zhí)行前一兩個小時通知。易勝華分析,之所以司法機關此前在死刑執(zhí)行前不通知家屬和死刑犯本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擔心死刑犯本人精神失控,以及從通知到執(zhí)行期間的監(jiān)管壓力。臨刑前通知可以讓死刑犯在執(zhí)行前不會有思想壓力。另一方面,如果提前告訴家屬,擔心發(fā)生意外情況,尤其在宗族勢力比較大的地方。
但是,易勝華認為,即便是有苦衷和壓力,也不應當成為不讓死刑犯會見家屬的理由。“死刑犯已為其罪行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其基本權利應該保障?!币讋偃A說。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刑法室主任劉仁文看來,最高法院雖然出臺了相關的司法解釋,而實踐中司法解釋的效力是很高的,但畢竟司法解釋的效力位階不如法律。而要讓死刑犯會見家屬真正得到落實,應當通過立法來保障。易勝華也表示,法律是剛性的,只有從法律上明確會見家屬是死刑犯的一項權利,保護起來才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