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7 08:59:00 來源:北京晚報
網(wǎng)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專訪
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際,北京電臺新聞廣播紀實廣播小說聯(lián)播節(jié)目從4月16日起,播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李鳴生榮獲魯迅文學獎的《震中在人心》。4月20日,雅安7.0地震,讓民眾再陷山河破碎、生死離別重大災難的悲痛之中。
記者注意到,作家李鳴生這幾天在微博上對雅安地震不斷發(fā)聲不斷呼吁,高度關注地震。問他為什么?他說,這或許就是“地震后遺癥”吧。還有,我是作家、軍人,四川還是我的故鄉(xiāng)。
七入災區(qū)采訪 多次躲過死神
“汶川大地震給我最強烈的震撼是:地震太殘酷了!生命太脆弱了!地震最大的傷害就是對生命的傷害”。李鳴生在電話里說出一組數(shù)字:邢臺地震摧毀8064人,唐山地震摧毀24萬人,汶川地震摧毀近10萬人,雅安地震又摧毀約200人!這個世界最珍貴的就是生命。所以我沒有理由不關心雅安地震?!?/p>
七次深入災區(qū)采訪的李鳴生,飽受余震、毒氣、堰塞湖、山洪暴發(fā)等想象不到的危險與困苦。
“最大的風險就是余震。我自己估計也經(jīng)歷了上千次余震!有一次差點被一塊幾十噸的巨石砸在車上;有一次綿陽堰塞湖危在旦夕,我駕乘的車逃離中竟撞在了橋墩上;還有一次差點搭乘邱光華的飛機,有幸躲過一劫。二是毒氣侵襲。當時鎣華鎮(zhèn)有個工廠爆炸了,整個山谷烏煙瘴氣,毒氣污染非常厲害,我戴上雙層口罩,依然臭氣撲鼻。三是恐懼。當時災區(qū)瘟疫傳言每天不絕于耳,而我身邊到處是廢墟以及還沒處理干凈的遇難者和豬牛雞狗等。離我住地幾百米的山坡上,就是一片埋葬了數(shù)百具尸體的墳地。四是采訪艱難。災區(qū)山路崎嶇,災點分散,走路、爬山、乘車,有時一天要跑好幾百公里,半天喝不上一口水。有一年冬天我進龍門山,在一個村民家同吃同住半個月,除了寒冷,還有與世隔絕似的寂寞。尤其是我第三次去災區(qū),住在最偏遠的紅白鎮(zhèn)的帳篷里,四周全是山,一去就遇上山洪暴發(fā),半夜爬起來偵查地形,看大山倒下來后往哪兒跑。中午高溫42攝氏度,體溫計都能爆炸。但沒水洗澡,不少小戰(zhàn)士襠都爛了!傾盆暴雨后,帳篷里又潮濕無比,被子一擰都能擰出水來,還有蒼蠅、蚊子滿天飛。后來病倒在帳篷里,打了一星期的吊針。我共行程約一萬多公里,走遍了災區(qū)所有重點倒塌的學校,采訪數(shù)百人,錄音200多個小時,記下了80多萬字的采訪筆記,拍下近萬張照片,當然也掉了十多斤肉。
你難受,是因為心被創(chuàng)傷了
明明“震中在汶川”,李鳴生卻說“震中在人心”,這又是為什么呢?
李鳴生說在災區(qū)走訪期間,他既看到了生命的堅強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他親眼看見數(shù)以萬計的災民和孩子在逃亡、流浪,90歲的老人在廢墟中尋找孫子,3歲的女兒在災棚里哭喊著媽媽,年輕的妻子跪在墳前叫著丈夫,白發(fā)蒼蒼的母親趴在房前哭喊兒子,雙胞胎血濺教學樓,五口之家葬身廢墟,花朵般的少女切除胸脯,七個月的嬰兒雙腿截肢。尤其是面對廢墟上的書包與課本、血跡與尸骨以及無數(shù)悲痛欲絕的遇難學生的母親,他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凄慘什么叫悲傷,什么叫撕心裂肺什么叫悲痛欲絕,什么叫萬念俱灰什么叫生不如死!所以他的精神快崩潰了,最后去了成都市精神病醫(yī)院。醫(yī)生告訴他,這個在心理學上稱為“次級創(chuàng)傷”,你難受,是因為你的心被創(chuàng)傷了!李鳴生說:“我這才明白,汶川地震,真正的震中或者說文學意義上的震中,其實不在汶川,而在人心!”
堅持寫書為求真相
一次次回顧災難,無異于重復折磨自己,記者不解李鳴生為什么?
他說:其實我什么也不為,只為事實和真相。我曾在書中寫過:“我不想把廢墟變成大廈,把悲劇變成喜??;我不想把謊言變成真理,把哭泣變成歌聲;我不想把反思變成慶典,把災區(qū)變成秀場;我不想把鮮血變成酒水,把死尸變成活人!我必須公示汶川大地震災難的真相,表達災民的訴求,定格人心的表情?!彼晕医o本書的寫作定了一個規(guī)矩:必須堅守純粹的寫作動機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堅守一個作家起碼的良知。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由天災想到人禍,由今天想到明天!
地震中,痛失家園、親人的災民,多數(shù)人咬著牙抹著淚挺過來了,堅持忍痛活著;也有一部分災民,卻承受不了沉重的打擊,失去了一個正常人原有的正常精神!這部分災民,被稱為“精神病人”。
李鳴生是唯一一個寫到災區(qū)精神病人的作家。他當時萌發(fā)采訪這個群體的契機是,有一天他看見一位遇難者的母親跪在廢墟上,一邊點著一炷香,一邊淚流滿面喃喃自語。詢問中,李鳴生發(fā)現(xiàn)她語無倫次精神完全失常,這讓他非常難受。于是他想,應該探究一下地震把正常人變成非正常人之后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秘密;只有把災難中最獨特、最微妙的東西抓住并呈現(xiàn)出來,才可能表達災難的本質(zhì),也才有文學的典型意義,所以他五次進入精神病院。
唯一寫地震精神病人的作家
“您認為地震對人類造成最大的傷害是什么?”
李鳴生的回答對人的心靈和精神的摧殘!比如有些孩子才幾歲甚至幾個月就做了截肢手術,心理的創(chuàng)傷不僅將陪伴他們一生,同時還將陪伴他們的父母及全體家人的一生。這種痛苦是局外人無法想象的。所以說,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唐山大地震留下了一大批失去父母的孤兒,汶川大地震留下了一大批失去孩子的父母!我采訪過一些心理學專家,他們告訴我說,一戰(zhàn)、二戰(zhàn)、越戰(zhàn)后,不少軍人都有心理創(chuàng)傷且伴隨終身。唐山大地震后,有專家對2000多個幸存者做過調(diào)查,其中87%以上的人都有心理創(chuàng)傷。因此地震之后,重建生活的家園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廢墟上重建心靈的家園、重構民族精神的大廈,我認為更重要。其實當今世界,我們憂患的豈止是地震,敵對戰(zhàn)爭、恐怖襲擊、病毒傳染、環(huán)境污染、食品毒害等,哪一樣不令我們心驚肉跳憂患無窮!所以一個民族不僅要有反省自覺,還要有憂患意識,否則便是后患無窮??傊?jīng)歷地震后我最深的體會是:活著,就是最大的成功;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趙李紅 文圖 X017
書摘
汶川大地震中,無數(shù)災民因失去家園、因失去親人而悲痛欲絕生不如死。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多數(shù)人咬著牙抹著淚挺過來了,忍痛正常地活著;然而另有一部分災民,卻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擊,失去了一個正常人原有的正常精神!這部分災民,被稱為“精神病人”。
地震致患的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不等于神經(jīng)病人,二者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老百姓常常把二者混為一談)。所謂精神病人,通俗地說,就是腦功能受到損傷,或者說腦子受到刺激的人;因腦子受到刺激而導致的精神疾病,就是精神病。這種疾病在中國較為普遍。北京大學心理學專家楊甫德告訴我說,中國的精神病患者大約有八千三百多萬人!嚴重患者,就有一千六百多萬人!
那么在四百八十多萬災民中,又有多少被汶川大地震震出的精神病人呢?
成都精神病醫(yī)院副院長文榮康告訴我說,四川大約共有二十余家精神病醫(yī)院,其中有五家是綜合醫(yī)院里設置的精神科,比如華西醫(yī)院的精神病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精神病中心,其余十幾家都是專門的精神病醫(yī)院。另外還有四家精神病醫(yī)院,比如民政系統(tǒng)的德康醫(yī)院、公安系統(tǒng)的安康醫(yī)院等。這些醫(yī)院在地震后到底收了多少精神病人,根本無法統(tǒng)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遇有外在的刺激,新的成員還會不斷增添。
我?guī)捉?jīng)努力,試圖將這二十家精神病醫(yī)院的精神病人做一準確的統(tǒng)計,最終卻失敗了。但是,僅成都精神病醫(yī)院,即成都精神衛(wèi)生中心,便收治了一百一十多位精神病人,這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
采訪中,恍惚自己也成了精神病人
在災區(qū)走訪的日子里,我曾先后五次進入成都精神病醫(yī)院,每次見到那些被大地震催生的精神病人,恍惚中我感到自己好像也成了一個精神病人。他們中,有的地震前在都江堰住院;有的地震后被送進醫(yī)院;有的地震前病情已經(jīng)好轉(zhuǎn),地震后又加重了病情;有的地震前已經(jīng)準備出院,地震后又舊病復發(fā),不得不繼續(xù)留在醫(yī)院;有的地震前精神稍有問題,但還不算精神病人,地震后便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精神病人;而有的地震前完全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地震后一下就變成了一個完全不正常的精神病人!
精神病區(qū)的譚樨醫(yī)生告訴我說,這些病人從災區(qū)剛來到成都時,心里都很恐慌。開始,醫(yī)院把他們安排在三樓,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很緊張;如果有余震,就更是恐慌。于是又把他們調(diào)換到一樓大廳,睡在地鋪上,醫(yī)務人員則坐在邊上,不睡覺,陪著他們,守著他們,安慰他們,還給他們洗臉、梳頭、泡腳、洗澡,幫著聯(lián)系親屬,等等。這些病人,病情有輕有重,時好時壞,有的情緒狂躁,充滿敵意;有的對地震非常敏感,一有余震,便跑出病房,不愿回來;有的稍有一點動靜,就神色慌張,到處打聽情況;有的不與任何人說話,不和任何人溝通,整天坐在病房,望著窗外,獨自發(fā)呆,默默流淚……
遺憾的是,截至我進入醫(yī)院,這些病人與他們的親屬幾乎沒有什么聯(lián)系,有十三個病人根本無人認領。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地震剛過,災區(qū)情況非常特殊,到處亂得一團糟,單位與單位、個人與個人,信息幾乎中斷;而這些病人大多數(shù)家在山區(qū),家里一無固定電話,二無手機;加上他們的親屬死的死,傷的傷,即便沒死沒傷,天天余震不斷,自己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又怎么可能顧及他們?
每月四千元住院費,農(nóng)村患者難承擔
譚醫(yī)生告訴我說,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每月住院費在三千元左右,生活費在三百元左右,還有其他一些小的費用,一月下來,將近四千元。這筆費用對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家庭來說,是根本無法承受的。北京大學心理學專家楊甫德也告訴我說,精神病患者承擔的醫(yī)療費用是非常重的,在全國所有疾病中,排在前十名,而在這前十名中,精神病患者就占了五個,其中抑郁癥患者,列第二位。而問題還在于,對于精神病的治療,與別的疾病不同,有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不像長個腫瘤,或者有根盲腸,一刀切除,萬事大吉,永不復發(fā)。比如,有的本來病情漸好,一旦遇上什么刺激,當即加重;有的甚至好不容易已經(jīng)痊愈,這次遇上地震,馬上再次復發(fā)。如此循環(huán)往復,誰承擔得起??!更何況,這些來自災區(qū)的病人,哪家哪戶,不是窮人!因此,一些“老病號”,家里本已負債累累,汶川大地震后,突然被國家收治,親屬自然就順水推舟,不愿露面了;而被地震震出的“新病號”們,國家全是無條件收治,他們的親屬更是因禍得福,心安理得,不愿或者說不敢到醫(yī)院認領自己的親人,擔心到了醫(yī)院,萬一醫(yī)院要讓付醫(yī)藥費,豈不自找麻煩?所以,能避就避,能躲就躲。
幸而,有白衣天使們的真誠呵護,細心關照,這些從災區(qū)逃出的精神病人總算有了一個落腳的窩。
摘自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震中在人心》
李鳴生 著 作家出版社
李鳴生:
1956年生。三屆魯迅文學獎得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有《飛向太空港》、《走出地球村》、《中國863》、《全球?qū)ふ摇氨本┤恕薄贰ⅰ栋l(fā)射將軍》、《千古一夢——中國人第一次離開地球的故事》等20余部作品。
書評
《震中在人心》文字撼心靈
在破碎的山河之間,在遍野的廢墟之上,在滿目瘡痍的災難現(xiàn)場,李鳴生用觀察、傾聽、記錄,以一個出色作家的良知思考,用無聲的愛關照人類的生命和心靈,更以敏銳的目光、睿智的思想、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洞察那場刻骨的災難。災難過去、記憶猶存。泣血的文字,為我們留下久久的思索。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際,讓我們再度回顧那場重大災難留下的淚水與記憶,再次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敬禮。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是一部有情感深度、思想厚度和道義力度的書,一部充滿作家獨立精神和人格力量的書。作品顛覆了重大題材傳統(tǒng)的寫作模式,對災難中的人性有著深刻而獨到的文學表達,既有真實可信的現(xiàn)場敘事,又有清醒睿智的理性思考,還有突破禁忌的仗義執(zhí)言,讀后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四川作家協(xié)會主席、作家阿來
《震中在人心》始終在一種悲涼和痛苦的記憶與遺留的患難中展開,是一部真正接近地震本身的報告。作品既包含了作家對家鄉(xiāng)地震的悲痛感情,也突出了作家以自己的眼光發(fā)現(xiàn)、感受、理解和描述災難的個性。作者還自覺地運用了理性的武器,讓人們在面對災難時還有反省的空間。我相信它會長久地被人們所記憶。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評論家
李炳銀
李鳴生是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他的航天系列作品及高科技作品長久地膾炙讀者。而這部《震中在人心》,深入、深層、深刻,達到絕非同類作品所能企及的境界。就是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應是巔峰之作。我甚至認為,李鳴生還能不能再創(chuàng)造如此黃鐘大呂之作?
——《中國作家》副主編、作家蕭立軍
汶川地震是個重大題材,但很多作品只把它寫成抗震救災的歌頌,整體性地缺失人類遭受生命重創(chuàng)的傷痛之感,缺失對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缺失對于人類自身行為的深刻反思。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用鏡頭定格真相,讓文字留下思考”,在這諸多的缺失之處,凸顯著作家觀察、表達的卓異和反思的深刻,顯示著報告文學應有的品格。作為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的首獎作品,可謂實至名歸。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博士生導師 丁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