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市場開始患上“降準”麻木癥
“三駕馬車”疲弱不振 貨幣政策獨木難支
央行上周末突然宣布將從5月18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但“降準”的利好消息卻未給充滿期待的投資者帶來驚喜,本周一A股市場在高開之后隨即一路走低,兩市最終收跌,周二股指繼續(xù)維持弱勢。曾經屢屢奏效的“降準”利器此次為何失靈了,市場為何對“降準”反應麻木呢?
股市對“降準”變得麻木
本應帶來利好效應的“降準”政策,A股市場在本周一卻走出了與之相反的走勢。滬深兩市在雙雙跳空高開之后,隨即快速回落,雖然金融和地產板塊對“降準”利好作出了反應,但滬指在券商等板塊回調的帶動下持續(xù)向下調整,并跌破60日均線,最終以微跌報收。
事實上,從去年11月份至今,央行在此輪“降準”周期內已經先后三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此次消息公布后市場卻以高開低走相回應,“降準”的不給力,在A股市場的直接反應就是滬指高開后上漲只維持了20分鐘。去年11月30日首度降準50個基點后上證指數(shù)反映強烈,上漲2.29%,而今年2月18日央行再度宣布“降準”50個基點后,上證指數(shù)隨后微漲0.27%。央行連續(xù)三次“降準”,市場反應卻每況愈下,“降準”這一釋放市場流動性的利多手段正在失效。
此次“降準”不僅難以提振股市,對樓市的正面影響也很有限。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雖然存款準備金率微調使得資金面更加寬松,在理論上對于房地產市場是利好,但是在中央要求房地產調控不放松的前提下,信貸資金的投向會被嚴格限制,不一定能流入到房地產企業(yè),因此未必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實質影響。
內需不振打擊市場信心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市場對此次央行“降準”反應麻木呢?分析人士表示,基本面才是決定股市的最根本因素,弱于市場預期的4月份經濟數(shù)據(jù)打擊了市場做多的信心。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微博)表示,從央行剛剛公布的金融統(tǒng)計報告看,4月新增信貸數(shù)據(jù)最大的特點是中國經濟需求低迷進一步凸顯,不但新增貸款大幅回落,環(huán)比少增3282億元,增幅創(chuàng)年內新低,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4656億元,同比少增8080億元,這反映出未來企業(yè)投資和居民消費信心都不足。外需依舊不振,內需開始乏力。
“雖然央行日前再度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但這無法改變‘債務緊縮需求’的發(fā)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微博)認為,最近出爐的4月宏觀數(shù)據(jù)略顯揪心,從外貿到工業(yè)、投資和消費均不理想。內需不振拖累中國經濟仍在下行趨勢中運行。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認為,如果經濟減速僅僅是因為銀根偏緊,而社會的實際需求依然旺盛,那么只要出臺有關釋放流動性的政策,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就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拉動經濟運行的“三駕馬車”——投資、內需和出口都不行,也就是社會的實際需求下降,這個時候如果只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就不會有太直接的效果。
保增長不能僅靠“降準”
面對并不樂觀的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實體需求的持續(xù)低迷,僅僅依靠連續(xù)“降準”這一數(shù)量型工具似乎難以應對,市場對于降息的預期再次升溫。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認為,在當前投資減少、企業(yè)訂單減少的情況下,全社會的有效信貸需求在減少,即使不“降準”,當前流動性狀態(tài)也并不構成信貸增長的障礙,因此降息意義更大。
但是,貨幣政策放松能解決當前的困局嗎?對此,張茉楠表示,目前宏觀經濟的真正矛盾是在于如何提升并滿足需求端——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這恐怕難以僅靠數(shù)量型工具所能解決。如果過度依賴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貸款放松等數(shù)量型工具,不但會為未來埋下通脹隱患,還可能導致流動性的結構性失衡。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也表示,中國經濟歸根到底,是要靠企業(yè)自身的進步,靠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來發(fā)展企業(yè),推動經濟增長。如果像前些年那樣,只靠大規(guī)模刺激貨幣政策,還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貨幣政策不能太松,后續(xù)調控力度也不會太大。
張茉楠建議,在外需嚴重低迷、成本上升壓力難以有效化解、實體經濟持續(xù)疲軟的宏觀環(huán)境下,國家更需要大規(guī)模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并輔之以財政政策、就業(yè)政策、科技政策等結構性政策,方會在需求端起到真正刺激作用。
操盤策略
鄭眼看盤:強勢略嫌被動 暫持股觀望
國泰君安:短期調整是布局良機 重點關注金融
銀泰證券:屏蔽短期干擾 堅守看多戰(zhàn)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