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wǎng)首頁 > 1074秀才老雷 > 正文
2016年07月25日 16:01
來源:映象網(wǎng)-1074綠色頻道
在這復(fù)雜的社會中,很多人時常感嘆自己不懂得與他人相處,老子也曾有感于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于是悟出了大氣做人的三個主張。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提到過:“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逼湟鉃榇笳煞蛄⑸矶睾?,不居于澆薄;存心樸實,不居于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這一切,說的就是要大氣做人。
這對于現(xiàn)代來說,特別是人際關(guān)系愈來愈復(fù)雜的時代,老子的大氣思想,無非對我們在為人處世中頗有指導(dǎo)借鑒意義。而要做到大氣,首先得從以下三點做起:
一、謙下,要如“百谷之王”
江海在老子眼里是一切大小河流的匯合之處,而它之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下游,從而水往低處流,最終匯流成江。而一個人是否能在社會中相處得更得人心,就在于他是否能如江海這般甘于居下。
三國劉備在火燒新野、大戰(zhàn)長坂坡之時,一路都有百姓的生死相隨。為何這些百姓明知跟隨劉備是九死一生卻又無所畏懼呢?這是因為世人都感于劉備的“謙下”品德,他從不標(biāo)榜自己的身份,甘于居下,深得民心,諸葛亮也因他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從而也為其后續(xù)奠定三國鼎立的形勢打下厚實的基礎(chǔ)。
從而可知,大氣謙下,是成功的至要因素之一呀!
二、不爭,要明“上善若水”
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是指出為人處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質(zhì)學(xué)習(xí),他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彼虧櫲f物而無取于萬物,甘愿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
而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寧愿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從而別人也不會對自己有任何怨尤了。
三、求全,要知“曲則全,枉則正”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曾說:“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币簿褪钦f為人處世也要學(xué)會經(jīng)受委屈以及冤枉,如此才能保全自己,從能將事理進行伸直、糾正。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學(xué)會以德報怨。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其實只要學(xué)會委曲求全,隱忍自我,方能化干戈為玉帛、消除嫌怨。清朝禮部尚書張英與吳家的六尺巷美談則很好地詮釋了互相禮讓而將矛盾化解這一點:
張家因與鄰居吳家因墻地之爭互不相讓,便飛書于朝中做高官的兒子張英以讓兒子出面解決,而張英只回了這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p>
張英家人閱罷,深感羞愧,便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也一時傳為美談。
大氣做人,若懂得了甘為居下,謙虛不爭,委曲求全,則心胸也就自然開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就更美好了。老子的這三句話,無非是今人為人處世的最佳領(lǐng)悟。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